“銀杏葉片”參差交錯撐滿圖書館屋頂                               ■記者 史波濤/攝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一座“文化糧倉”、一間“森林書苑”、一艘“運河之舟”。而“森林書苑”指的便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由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目前正處于如火如荼地進行內部裝飾裝修以及設備安裝階段,等待著與市民正式見面。

         “森林書苑”顯露身形

        “從空中俯瞰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如同一方紅色印章扣在綠心公園里,建筑整體的設計理念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赤印’,屋頂的樹狀建筑結構宛如森林傘蓋,以銀杏樹葉片為靈感來源,體現出圖書館傳承知識、傳播文化的功能定位?!敝需F建工集團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項目生產經理王佳樂介紹說,工程自2019年底奠基動工以來,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正漸漸顯露出身形,玻璃幕墻已基本搭建完成,同時幕墻底部也已鑲上磚紅色的陶板。

        為實現“森林書苑”的透明視覺觀感,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外立面采用了全玻璃幕墻,并呈現為W折線造型?!斑@些玻璃的夾角從74度到133度共有14種角度,玻璃之間無任何支撐龍骨及玻璃肋,完全采用由一片片超大玻璃自身互為支撐的自承重系統。玻璃之間則通過寬35毫米,厚133毫米的定制高強結構膠進行傳力,并實現互為支撐?!蓖跫褬氛f。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臺折臂吊車正在起吊,特別為這些超大玻璃安裝定制的吸盤牢牢吸附玻璃,在四五名安裝工人的配合下吊裝到位,然后進行固定、打膠等后續操作?!拔菝骈芸谙?,普通吊車受限于頂開空間不足,所以我們使用了很少見的折臂吊車,提高了作業的靈活性,提升了安裝效率,從一開始的一個作業組一天只能安裝一塊,到后來熟練之后,一天能安裝4到5塊?!?/p>

        由“超級玻璃”做外墻的圖書館,充足日光通過玻璃進入室內,讀者坐在明亮的圖書閱覽區,仿佛置身于郁郁森林的山坡之上,意境優美。

         “銀杏樹”撐起空間

        步入正在裝修的圖書館內部,視線雖被直臂車等設備阻隔,但開闊敞亮的閱讀空間依然讓人震撼。建設工人正在安裝屋頂的“銀杏葉片”,一片片參差交錯地鋪設開來,撐滿了圖書館的屋頂。

        館內東西兩側橫亙著兩座高達3層的“書山”、 小徑通“山頂”、蜿蜒的“峽谷”等大大小小的收放空間,仰望兩側“書山”宛若置身于山谷。而144根形似“銀杏樹”的結構鋼柱分布于在山谷兩側的山體上,鋼柱頂部為空間曲面的銀杏葉片造型,與水平屋面單側偏心連接。每根鋼柱均以柱頂葉片為中心,通過不同的角度進行旋轉,呈現出軸網交匯的動感效果。

        當開啟動態調光功能時,屋頂形如天河的天窗玻璃還會呈現出斑駁閃爍、波光粼粼的效果,為整個圖書館開闊敞亮的閱讀空間增添了一抹靈動活躍的色彩。王佳樂說:“圖書館位于北運河的邊上,深化設計理念之一就是接續運河之文化傳承,將運河‘引入’室內,而屋頂的天河就是呼應了大運河?!?/p>

        據介紹,這背后的秘密源于圖書館采用了金屬屋面+采光頂的創意設計構造,并在河谷區域的天窗上創新引入智能調光玻璃,發揮智慧建筑新效能,降低了大型公共建筑日間照明所需電量。

        讀者行走其間,或能真實地感受到文化建筑對讀者實實在在的關心,其實更是一種理想的“人與建筑”的感知和共情。

         “智慧閱讀”一觸即達

        智慧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的突出特色。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在設計建設時即深入探索,打造一個具有全景生態、跨界交融、全要素知識服務的智慧圖書館典范。

        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在設計中加入了元宇宙、知識共振、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應用,通過一鍵預約、一鍵定位、一鍵借閱、一鍵導讀等功能,為讀者提供多重感官的交互體驗。

        步行至地下一層,這里是圖書館的智慧書庫,高約17米、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書庫位于地下一層,它將高密度倉儲貨架和自動存取系統相結合,可以存儲650萬冊圖書,建成后將成為全國藏書量最大、智能化程度最先進的書庫。

        據了解,未來投入使用,邁入智慧化階段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將沉浸式閱讀和精準感知服務融入讀者服務,將呈現一座海納百川又懂得讀者心思的圖書館。

        “按照建設計劃,已經完成主體結構及鋼結構封頂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目前內部裝飾已經過半,2023年底前力爭具備開放條件?!蓖跫褬氛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