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巡檢機器人正在工作                                          ■記者 馬丹丹/攝

        3月17日上午,在京港地鐵17號線次渠南停車場,一臺有著“超強大腦”的機器人正在工作。這位新“上崗”的列車檢修“工程師”是京港地鐵與合作方聯合研發,并率先在列車檢修領域試點應用的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千萬別小看這臺機器人,擁有長長“胳膊”和靈活“眼睛”的它集成了行走機器人、多自由度機械臂、AI圖像識別等多重先進技術,可對列車車底關鍵部件進行自主巡檢、測量等作業,通過地圖創建、全景拍照掃描、3D數字圖像處理、5G信息回傳、自主學習等一系列智能方式,將車底可視關鍵部件進行智能成像和異常狀態判斷,從而實現車底巡檢智能化,全面提升巡檢效率及列車設備可靠性,進一步保障乘客出行安全。

         助力列車巡檢工作

        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的使用在北京軌道交通行業尚屬首例。以往,傳統的列車巡檢,通常需要多名工作人員同時在股道內,對列車底部200余項檢修項目進行檢查及測量,一列地鐵列車檢測下來需要2小時至3小時。而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上崗后,將有效解決了人工巡檢工作量大、檢修環境復雜等難題。每次巡檢,機器人收到工作人員發出的作業工單后,可通過高精度導航系統自主移動進入作業股道,通過4K彩色激光線陣相機對車底進行快速掃描,同時,機械臂上的2D和3D高精度相機可對指定列車轉向架、車鉤等關鍵部件進行圖像采集,通過后臺圖像增強引擎和智能分析系統,實現關鍵區域的智能識別及故障檢測。與傳統巡檢工作相比,應用智能巡檢機器人工作效率預計可提升30%以上。

        京港地鐵技術工程經理羅鑫告訴記者,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特有的圖像增強技術可實現白天、夜晚、強弱光等多種光照場景下的高清自適應成像,同時,靈活的多自由度機械臂可任意伸展到需要檢測位置進行不同角度的拍攝,助力更智能、更精準地判斷車底關鍵部件狀態,此外,機器人還可通過高精度三維點云、AI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三維識別,更精確地對車底部分設備及部件的厚度、間隙等尺寸進行測量。通過初步計算,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能夠協助人工完成超過65%以上的車下巡檢任務。人工檢測輔以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進一步確保了列車運行可靠性,保障乘客出行安全。

        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不僅能高質高效地完成巡檢作業,還能通過深度學習,不斷完善算法模型,變得越來越聰明。在巡檢過程中,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可實時向后臺工作人員發布故障部件圖像及相關數據,供工作人員進行故障類型判斷;巡檢結束后可自動生成檢測報告,檢測結果可供存儲、查詢、統計、對比、打印及互聯網管理等,便于工作人員對積累數據進行深度分析,助力評估列車檢修狀態、預測消耗件壽命等,極大提高了檢修數字化程度。此外,隨著采集數據的豐富和完善,機器人還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應用數據分析指導設備的檢修工作,輔助工作人員不斷優化檢修策略,持續提升巡檢工作的精準度和可靠性。

         持續引進多項智能創新項目

        近年來,京港地鐵不斷將新技術融入地鐵場景,持續引進多項智能創新項目,讓地鐵更好地為城市生活服務。如在不同環境中試點應用智能機器人,為乘客提供安全、舒適、智慧的出行體驗。

        在地鐵4號線和16號線國家圖書館站,京港地鐵率先推出北京軌道交通首個車站智能服務機器人,為乘客提供咨詢、指引等服務,方便乘客出行;京港地鐵研發全國首個OCC專家機器人,協助工作人員有效提升故障處置效率,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去年年底在剛剛開通的16號線南段車站試用智能清潔機器人,為乘客帶來全新的智能清潔服務等。

        京港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京港地鐵17號線于2021年年底開通,作為一條南北向的大運量等級快線,最高時速可達100公里/小時,方便了沿線居民快速出行。17號線在開通之初,就應用了許多智能化設備,如在列車上安裝了“智慧眼”,在列車運行過程中可通過智能偵測系統,對前方線路環境進行感知,智能識別障礙物,提前采取防護措施等,以保障乘客安全。此次,京港地鐵率先在17號線試點列車智能巡檢機器人,提高檢修效率的同時,進一步將新技術融入地鐵場景,從智慧運維角度、提升乘客出行體驗。近年來,京港地鐵還積極發揮多年工程管理及運營服務的經驗優勢,開展了車輛、信號、軌道等多個專業智能運維系統的課題及項目研發,用科技全面提升運維水平,保障乘客安全出行。未來,京港地鐵將進一步結合乘客需求與科技創新,不斷優化維修策略,提升運營管理及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增強軌道交通運行的可靠性及便利性,助力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