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亮相服貿會(資料圖) ■企業/供圖
擁有省部級科技成果近800項、專利及軟件著作權700余件,多項創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榮譽出自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廣大干部職工之手,是企業工會大力推動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的有力體現。
作為全國軌道交通設計咨詢行業的龍頭企業,經過60多年發展,城建設計發展集團的業務覆蓋了軌道交通全產業鏈,成為推動國家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思維更是早已融入企業的血脈之中,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結合企業發展需求,該公司工會將經濟技術創新工作在創新工作室和“五小”成果上落地開花,助力企業生產經營和提高經濟效益,讓職工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建立有效連接。
該公司工會與技術部門共同創建創新工作室,以技術創新驅動生產力,促進生產經營,打造經濟增長點。工會堅持將公司的技術創新工作和生產經營緊密結合,同時,發揮領軍人才示范引領作用,激發職工創新活力,讓技術創新更好地創造效益。
作為該公司唯一的北京市創新工作室,唐超創新工作室聚焦“隧道結構全要素智能檢測”開展技術攻關。針對隧道結構“普查測快難、要素測全難、精確定位難”的難題,研制了一系列技術裝備,實現了隧道結構安全檢測技術從“靜態到動態、抽檢到普查、人工到智能”的跨越,解決了高精度高重頻激光雷達的自主可控、隧道結構表觀的三維精準提取與病害的自動識別、隧道環境下的精準定位等多個關鍵難題,形成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該工作室諸多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北京、武漢、南京、鄭州、蘇州等20余個城市百余條地鐵隧道,在地鐵檢測市場占比超50%,保障了隧道的安全穩定。
李金龍創新工作室研究開發了適用于國內軌道交通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建成我國第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平臺+總體技術架構。通過刻苦鉆研,工作室掌握了世界一流技術并擁有處于世界技術前沿水平的系統軟件平臺,培養出掌握國際前沿技術、引領行業科技發展的軌道交通自動化專業人才隊伍,為打造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軌道交通自動控制系統產業鏈奠定堅實基礎。
韓德志創新工作室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通信、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集成應用,推動城市軌道交通領域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及智慧化提升,實現全專業、全流程的BIM正向設計。以其為依托,歸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全過程、全對象、全應用的應用場景,以數據服務為基礎,為智慧地鐵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該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后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各類BIM大獎40余項;軟件著作權16項。
依托創新工作室打造設計端的聚合創新,在實施端,職工技術創新活動聚焦阻礙施工生產的痛點和難點問題開展。該公司工會通過舉辦“五小”創新成果評比活動,搭建了一線職工經濟技術創新的競技平臺,提供了項目之間展示交流和學習觀摩的機會。
自2017年以來,城建設計發展集團所屬軌道公司工會常態化開展“五小”創新成果評比活動。通過設置“五小”創新成果立項、實施、申報、初審、終評等環節,在施工一線掀起了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熱潮。
該工會每隔兩年開展一次“五小”創新成果立項工作,每隔3年舉辦一次“五小”創新成果終評活動。截至目前,31個項目部共立項“五小”創新成果57項,實施完成51項,申報51項,評比頒獎20項。這些“五小”創新成果,涉及安全生產、設備使用維修、技術質量、現場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普遍具備降低勞動成本、改進作業環境、創造實用效益、提高工作效率等特點。
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