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使用無人機采集污染場地影像 ■企業/供圖
在巨大的污染場地上,用無人機采集實時影像自動把場地數據上傳到云端,與樣品檢測機構聯動,快速構建出污染場地的分層三維模型,使隱藏在地下的污染分布情況一目了然……這個聽起來有點科幻的場景,正在北京建工修復公司污染場地智慧修復創新工作室的不懈努力下,變為現實。
“土壤污染藏在地下,看不見、摸不著?!薄皥龅財祿w量大、交互應用難?!薄靶迯瓦^程和效果無法動態獲取?!碧崞饎摻ㄎ廴緢龅刂腔坌迯蛣撔鹿ぷ魇业某踔?,團隊成員們紛紛打開了話匣子,這些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也是困擾修復行業多年的痛點。
2019年11月,在北京建工修復公司工會的支持下,一群愛學習、愛鉆研的青年技術職工自發圍繞如何讓場地修復工作更加高效展開了研討,最后大家的思路一致聚焦在智慧化創新賦能上。于是,污染場地智慧修復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行業問題成了創新工作室的創新任務清單。2022年10月,污染場地智慧修復創新工作室被認定為北京建工集團級創新工作室。
3年來,創新工作室積極發揮職工創新能動作用,專注污染場地修復信息化與智慧化,由職工選題、破題、解題,形成“匯聚‘金點子’、人人都創新”的良好氛圍,用一項項創新實踐逐個攻克行業技術發展瓶頸,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經過連續研發和測試,團隊成功打造生態環境數據專業管理平臺(ECO)。這一平臺深度匹配修復工作實際需求,集成了線上系統、場地調查APP和三維模擬軟件3個部分,協同場地數據采集、分析、運用等關鍵環節,應用互聯網技術打通場地修復的“任督”二脈。
線上系統融合了污染場地的工程管理模塊、技術管理模塊與三維BIM模塊,實現場地數據、現場人員、技術設備、物資材料、環境監測的“一張圖”管理,是開放式、自定義、可視化的場地數據管理平臺。整個系統不僅可以服務污染場地修復,也為后續開展在產企業環境管理奠定基礎。
團隊開發的國產化輕量級場地建模軟件,在業內率先打通了污染場地BIM建模全路徑,輸入關鍵數據,即可實現污染源、地層、地上建筑等三維可視化快速建模。同時,依據模型信息可以導出場地大數據,為專業設備現場開展精準修復作業提供了數據支撐。
場地調查APP基于國家規范化采樣流程進行定制,幫助現場工程師規范化管理場地數據,APP端與平臺端協同管理,確保信息收集的準確性、系統性、可追溯性。
為推動智慧技術更好地助力工程應用,該創新工作室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針對焦化類場地中高濃度多環芳烴污染土壤,開展水平井-原位熱脫附與原位化學降解協同修復技術研究及示范工程實踐,生態環境數據管理系統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借助智慧化技術手段,該創新工作室將示范場地的TCH加熱系統、水平井注入系統、水平井抽提系統、尾氣尾水處理系統、原位注射系統、蒸汽發生系統等進行模塊化和數字化集成,通過對場地調查以及設備運行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在生態環境數據管理系統中構建出一個數字孿生場地。
數字孿生場地就像一個“透明工廠”,實現各作業流程高度協同,在詳實的運行數據支持下,原位熱傳導加熱與化學氧化耦合修復技術效率明顯提升,藥劑成本和能耗均有顯著降低,為高效、綠色修復提供了智慧化的技術解決方案。
同時,該創新工作室注重發揮小創新的大作用,不斷將數字技術融入日常工作細節,自主開發了污染場地分層放坡模擬插件、課題資金管理軟件、地層數據自動轉換軟件等。隨著無人機技術的普及,團隊專題開展了無人機在修復項目管理方向的應用研究,讓智慧化手段在修復工作中實現多元化應用。
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