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北京南海子文化云論壇暨頤和園研究院第三屆學術研討會于11月12日在頤和園頤和講堂舉辦。本屆論壇首次走進“三山五園”之頤和園,邀請到多位文化、歷史、建筑、園林生態等領域的嘉賓和專家學者向廣大觀眾講述北京皇家苑囿的歷史文化,品讀營造之道,解析區域文化建設思路框架,以溯源南海子居園理政的歷史軸線,展現南海子文化遺存的當代價值為目標,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南海子、頤和園分別是清代早期和晚期的居園理政中心。北京地處漁獵文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匯地帶,遼代以來多民族文化再次相互碰撞、融合,對南海子、頤和園的營建產生了重要影響。
歷史上南海子規模龐大,建筑布局疏朗有致,濕地生態功能突出,是維系北京城市生態安全的屏障。頤和園作為北京城的水利樞紐,在古代北京城市供水與城市營建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建造到修繕、修復和維護,頤和園里深深地鐫刻著的工匠精神,是同樣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論壇上,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以視頻方式發表講話,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軸線申遺保護、博物館之城建設等方面作了詳細闡述。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劉文鵬在論壇上發布了《南海子歷史檔案整理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通過收集整理內閣全宗題本、軍機處全宗滿漢文檔案和宮中檔朱批奏折、內務府奏銷檔、內務府全宗等相關歷史檔案中關于南海子研究的內容,為南海子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全面的史料價值。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龍在論壇上發布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編纂形成《圖像南海子》,以圖像形式展示南海子歷史風貌與功能,講述南海子的歷史文化故事,推動南海子文化傳播與發展。另外一項是發布《南海子營房圖檔研究》成果。該研究系統考證了國家圖書館藏45件南海子營房樣式雷圖檔的繪制時間、組群布局及單體設計特征,厘清了晚清駐扎在南苑神機營的軍種變革,為后續營房的虛擬復原與展示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