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技術骨干進行業務探討(資料圖) ■企業/供圖
當裝配式建造遇到智能建造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1月3日,北京建工集團建筑工程總承包部裝配式智能建造職工創新工作室成立。建筑工程總承包部圍繞裝配式建造的研究與探索已經在多個項目落地。
“這個創新工作室匯聚了14名技術、生產、經營等系統的青年骨干,平均年齡29歲,聚焦裝配式構件標準化、加強各專業協同性、優化設計環節等領域,計劃每年取得省部級以上創新成果2項、創新項目立項5項,實用新型與發明專利3項?!苯üぜ瘓F建筑工程總承包部技術質量部部長王振輝說。
今年3月,建筑工程總承包部依托南京銀行維修改造項目,掛牌成立首個既有建筑改造職工創新工作室。裝配式智能建造職工創新工作室,是其在“十四五”時期成立的第二個職工創新工作室。
2018年成立的建工集團建筑工程總承包部,雖然未能趕上2015年開始在全國推廣的裝配式建造模式的起步階段,但是圍繞行業近10年來的發展現狀、問題分析、痛點解決等,新成立的創新工作室實現“彎道超車”依然有極大可能。
“經過多年發展,裝配式建造面臨的諸多問題已經逐漸清晰。其中,我們通過正在建設的多個工程,工程逐步探索裝配式發展路徑?!蓖跽褫x說。
而這一道路的核心便是“工業化+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比如,裝配式構件雖然都是預制加工,但是預制的標準化程度越高,對于設計、生產、施工的難度就越小。通過數字信息化手段對構件種類進行優化,特別是對同類型構件的整合信息技術手段比人工繪圖更加精準,也更容易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模式。以海淀區溫泉裝配式住宅工程為代表,通過優化構件種類的做法則從源頭減少了構件施工的難度?!胺N類越少越容易拼搭,我們創新工作室要做的就是圍繞施工應用端的效率提高進行研究。比如,帶窗戶和門的構件,我們會盡量設計成相同模數尺寸,有差別的部分我們通過構件之間的現澆方式來彌補。如此可以較好地解決構件生產順序與安裝便利性的問題?!毖b配式智能建造職工創新工作室領軍人劉晟源說。
除依托信息化之外,在通州區六小村安置房現場,EPC(設計施工一體化)也成為另一個破題的關鍵。
“按照常規做法,設計院完成全部圖紙后,工廠才進行設計深化和加工制作,整體設計周期較長。在這個項目,我們采用EPC的方式,由施工單位作為牽頭人統籌設計與施工,借助信息技術與多專業協同深化分析,一張圖紙繪到底,實現工程設計與裝配式深化設計的同頻共振。解決了以往不同專業碰撞多、節點優化周期長、生產端向設計端建議傳導慢等問題?!蓖跽褫x說。
除了全流程的組織協調和種類簡化,創新工作室還聚焦信息化與不同現場應用差異開展深入研究。比如,智能倉儲需要通過統計構件編號和尺寸,并根據現場情況生成最佳的擺放和儲存位置。通過與現場起重設備組合,確保設備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構件,并通過吊裝實現構件快速就位。此外,工作室圍繞構件連接部分的灌漿工藝與有關單位、廠家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持續改進構件的灌漿工藝節點,確保施工高效與質量可控。
建工集團建筑工程總承包部黨委書記、工會主席白文匯說:“裝配式智能建造職工創新工作室和既有建筑改造職工創新工作室,依托企業實際操盤的項目,由職工開展科技攻關創效,再通過工會系統的持續投入與關注,形成更多可應用、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成果。在‘十四五’期間,培養一批技術骨干和既有建筑改造、裝配式智能建造領域的業內專家,孵化技術攻堅團隊?!?/p>
發表評論 取消回復